牧龙师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84章 天才 美梦(第1页)

拍战争片之所以大多分成文戏组和武戏组,就是因为两者各有分工、不可偏颇。

文戏负责塑造人物,武戏负责营造场面,相辅相成相互铺垫,一起赋予观众以情绪爆。

没有文戏全程武戏的战争片,陈一鸣前世只看过一部。

那就是大毛瓦格纳雇佣兵拍的《地狱尖兵》,算是征兵宣传片兼军事教学片。

乒乒乓乓打了两个小时,对战双方死伤遍地,陈一鸣看得很过瘾。

不过除了胖子机枪手体型特异给他留下了印象,其他角色他一个都没记住。

这还是他通过电脑反复刷了三四次的结果,如果只是在大荧幕上走马观花地看一遍,估计胖子他也记不住。

类似电影没多少演员愿意演,一是没有表演的空间,二是全程群戏没高光,混娱乐圈不图钱不图名难道只图打得过瘾吗?

《地狱尖兵》也确实没有职业演员,参演的全是瓦格纳真兵。

打过战的老兵都知道,上战场的时间,七成在赶路,二成在挖土,只有一成在打枪放炮。

拍成电影也是一样,除了《地狱尖兵》这类奇葩,战争片里的战斗场景,一般只占片长的14到13。

特别是商业电影,更是严格遵循这一标准,不会给少了,但也绝不会给太多。

因为电影里的战争,是要经过艺术加工的,很多影迷吐槽的“瞎编乱造”

,其实都是不得已的艺术妥协。

比如镜头里人太多、武器太多,严重违背军学规律,一颗炮弹报销一个连。

原因很简单,人少的话,稀稀拉拉画面不好看!

再比如枪林弹雨十万火急,演员还在那里啰里吧嗦地说台词。

这个更简单,下一场人家就领盒饭了,不得把话说完把气氛烘托到位吗?

影迷中那一小撮业余军事家,真心不是商业战争电影的目标受众,大部分人进影院,不是来学打仗抠逻辑的,而是来看故事、看明星、看大场面的。

所以哪怕《长津湖》被网友疯狂吐槽比照《花环》差上1o个《李延年》,也没妨碍这部电影豪取5o亿票房。

你可以评价《长津湖》战斗神剧化、细节不真实,但这部电影的文戏完成了任务,把情绪铺垫到位了,而武戏场面够大够震撼,把爆顶上去了。

文武和衷共济,票房自然不差。

如今段一宁用自己的潜心研究和惊艳挥,给《1951》出了一道附加题,对文武分立的常规拍法提出了质疑。

段一宁用他的表演说明,战场上没有文戏全是武戏!

危机-释放-危机-释放的情绪交错,并不是真实战场中的真实。

陈一鸣不得不作出选择,他是否需要呈现老兵们的真实,进而给观众营造出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紧绷感?

要知道文武戏穿插的节奏变化,不止是给主创降低难度,也是在照顾观众的观影体验。

坐在那里一直保持心情紧张2个多小时,会让观众非常疲惫,总的有个空当上厕所吧?

你还想不想影迷来二刷三刷了?

但是不得不说,段一宁的演法,给《1951》这部比较文艺向的战争电影,提供了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契机。

《1951》在情感上其实是比较单薄的,包括前世的原型《1917》,同样存在这个硬伤。

一镜到底确实够炫技,但不可避免会带来过度聚焦、视角单一的弊端。

后果就是配角一笔带过难以塑造,主角的情感羁绊编织得不够充分,观众的情绪难以递进,高朝的时候爆不出来。

虽然萨导把电影里的一战战场还原得极致可怖,但陈一鸣在观影时并不会对主人公的命运有多少担忧,因为主线既定,他是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达成任务的。

如果采用正常的拍摄方式,配合蒙太奇的剪辑手法,电影内容可以指数级扩充。

这样就可以把悬念设置在其他角色身上,用生死无常来体现战争的残酷,始终保持观众的未知与期待。

类似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故事架构。

当然了,萨导也不是没有设置悬念,比如二号主角就死得出人意料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